繁华尽逝
洗手池旁,一只3mm大的小虫在水滴里挣扎,顽强而无助,冷漠如我,捧起一把水,犹豫了片刻,还是将它冲进了下水道。昆虫的生命如此渺小,以至于我们一瞬间的想法,便能决定它的生或死。人世间亦如此,我们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在最初临床实习的四个月里,遇到了3个人,他们给我的印象极深,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德行,而是,他们……都死了,像是刮过的风,飘落的雨,不接触他们的话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冰冷冰冷的就默默消失了。先聊聊第一个,整件事是有预兆的,前几天,病情开始恶化,医生就建议患者转重症监护室治疗。我看不懂患者眼神的意思,好奇的?疑惑的?可能患者也不懂,毕竟他是个一世劳苦的老人,不认识几个字,更不用说听懂医生口里一大堆关于肺纤维化的术语了,也许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了,也许他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办。但医生比起患者,当然更关注患者家属,即儿女的意见。但儿女犹豫着,一方面当然是钱的问题,即使在生命面前,对贫苦人家来说钱也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我更觉得是他们还不了解事情的严重性,严重到马上就要失去一个父亲了,拥有生养之恩的父亲。你们也许会说,那快告诉患者“你马上要死了啊!必须要去ICU!”,但是患者靠着无创通气,除了有点气促,看起来仿佛一切都好,你也会犹豫“会不会医生骗我啊?”。没办法,现在的医患关系就是这样,医生再不是人们心中的圣人,面对不信任自己的患者,医生也不想掏心掏肺了。但医生看到的不仅是一点气促,而是恶化的征兆,因为医生知道什么病会有什么变化和什么样的发展。哦,有点扯远了,最后关头,患者越来越幸苦,儿女也不忍心了,决心要转监护室的那一刻,我也松了一口气。但是,事情就是如此戏剧化,忽然间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骤然下降,血压渐低,直至心脏停搏。奋力抢救,注射药物,心肺复苏,但病房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尽其所为。那一夜我流泪了,与目送我爷爷走的那时候感觉不同,我的双手残留着肉体冰凉的触感,像是做了个白日梦,恶梦,抓着我不放,很可怕很可怕,但就是挣脱不掉。我的导师说,呆久了就好,然后他就继续开遗嘱、收病人。而我,在旁边有点走神的帮忙,好像灵*和躯体分开了,一面悲恸,一面工作。不想忘记那一瞬间的感觉,悲伤?不完全是。后悔?如果去了ICU结果会不会不同。记录下来,希望未来某天想起,仍能记起当初双手颤抖的我。其实这位患者的病是好不了了,除非换一个肺,否则医生能做的只有尽量缓解,尽量延长生命,是回家慢慢等死?还是在ICU再熬个把月?那个比较值,我也不知道。后来我去了外科,你们会觉得做手术出意外比较多么?其实,随着手术工具的发展,大多手术还是成功率较高的,没有十足把握的手术也会和患者说明清楚手术风险,再要患者自己决定。但是生活还是充满意外。某天清晨,我也不知道是阳光灿烂还是阴云连绵,一位妇女因车祸伤急诊入院,紧急剖腹探查,手术刀划开的那一刻,鲜红的血液喷涌而出。生命在流逝,没有时间给我感叹,肝脾破裂,胃肠出血,甚至连胰腺都断成两节。片刻不停的修补,止血,祈祷,做完所有能做的事,只能靠患者自己了。后来,你们都知道了。生命的脆弱不堪,生活的出其不意,不到下一秒,你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珍惜当下,就成了至理名言。第一个尚有准备,第二个是力所不及,第三个就有点突然了。这次是发生在夜半十分,突发室颤。有点医学基础的话,都知道室颤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本来寂静的夜晚瞬间都是走动的人影,抢救的医生,推车的护士,哭喊的家属,围观的病人……当然,这只是我的看完一大堆抢救医嘱后的想象,我并没有参加抢救,只是,他是我负责的病人。患者刚入院的时候,从情况极不乐观到逐渐稳定,从痴呆不语到会对你笑,对你点头,家属开始商量出院计划,其乐融融的背后却是突如其来的黑暗。几天前的好转迹象,如今像回光返照一般深深刺入我的心。最不能接受的当然是亲人,多么温暖和煦的一个人,不消一瞬间变为一具冰冷躯体,任发生在谁身上也很难接受吧。于是患者开始折腾,把气撒在医生身上,就算医生医术再高,遇到某些病,也只能尽力而已,如果每样病都能治好,那世上还会有因爱人的逝去而悲伤的人吗?有些事,真的很难预料,这件事就发生在今天,也是我决心写下这三个人的原因,为了勿忘,也为悼念。叙述完这三个故事,我也不知道我的主题是什么,好像和开头还不相干。只是想表达出来,想寻求一个宣泄的出口,琐事就像是心里的附壁血栓,一点一点的积累,埋藏在心理,直到某一刻突然难以负荷,脱落下来,堵塞住心的出口,窒息而死。繁华尽逝,徒留?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