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按照浸润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etastatic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s,MIBC)。其中有20%~30%膀胱癌初诊时为MIBC。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是不可手术和转移性MIBC的主要治疗方案。然而,肿瘤经常产生化学抗性,致使很大部分患者肿瘤复发。
年9月12日,四川大学陈崇、刘玉和魏强共同通讯在CancerCell在线发表题为“Acquiredsemi-squamatizationduringchemotherapysuggestsdifferentiationasatherapeuticstrategyforbladder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半鳞状化部分的鳞状分化与小鼠和人类MIBC的获得性化学抗性有关。这表明半鳞状化是膀胱癌化疗耐药的一个新特征,通过靶向组织蛋白酶H(cathepsinH,CTSH)进行分化是治疗化学抗性MIBC的潜在治疗策略。
每年有超过5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其中大约40%患者发病死亡。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膀胱癌类型。尽管最近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仍然是不可切除和转移性MIBC的一线治疗方法。它也越来越多地用作手术和放疗之前或之后的新辅助或辅助治疗。不幸的是,大多数患者迟早会产生化学抗性。
事实上,癌细胞的谱系具有可塑性,即癌细胞从一种组织学亚型转变为其他亚型的能力,是癌症治疗抵抗的基础。已经表明有几种MIBC亚型,包括基底型和腔型,它们与不同的预后相关。
在这项研究中,首先构建了一个具有基因工程膀胱类器官的原位和原位MIBC小鼠模型,该模型代表了人类疾病的组织学和分子特征,以概括患者的整个化疗过程。利用该模型,研究人员测试了其对MIBC临床化疗方案(顺铂+吉西他滨)的反应,发现该模型能精准地呈现与临床相似的反应到复发耐药的全过程。
为了解析MIBC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组学分析构建了MIBC获得性耐药的分子路径。证实肿瘤细胞谱系可塑性是MIBC获得性耐药的主要途径。结合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及病理分析,发现称为半鳞状化的部分鳞状分化与小鼠和人类MIBC的获得性化学抗性有关。
研究机制(图源自CancerCell)
有趣的是,通过多组学分析表明,组织蛋白酶H(CTSH)与化疗耐药和半鳞状化相关。E64(CTSH抑制剂)处理对组织蛋白酶的抑制诱导完全的鳞状细胞分化和细胞焦亡,从而特异性地抑制化学抗性MIBC。从机制上讲,E64治疗激活了肿瘤坏死因子通路,这是化学抗性MIBC细胞终末分化和细胞焦亡所必需的。
总的来说,该研究从构建新型精准膀胱癌小鼠模型出发,调查了谱系可塑性是否会导致膀胱癌的化学抗性,揭示了MIBC获得性化疗耐药半鳞状分化的谱系可塑性新特征,从而导致易感性。提出了靶向CTSH促进其终末鳞状分化的分化治疗新策略。该研究将对实体肿瘤的分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