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从去年冬天开始,夜间睡觉的时候经常发生“腿转筋”,几次痛得他从睡梦中醒来……
去看医生,医生说缺钙,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天天喝牛奶、晒太阳,腿转筋现象并没有缓解,反而趋向严重。
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开始吃钙片了。但是吃了真那么有效吗?我且不评判,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没有缺钙这种概念。
中医有个脏象理论,《*帝内经》上就讲了,是说“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这段话揭示了五脏和全身的对应关系。
其中“肝主筋”怎么理解呢?中医讲肝是主藏血的,筋的舒展离不开血的柔润,如果肝血不足了,筋得不到足够的柔润,不就会抽筋吗?
中医还有句话,叫“肝主风”,自然界的树啊,草啊,有风吹才会动,人体的零部件不由自主的动的话,也是像自然界一样,有一种“内风”在吹动,“内风”的源头就是肝。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知道该怎么治了。
润肝需要用白芍。也不能只用白芍这一味药吧,那就给它找个伴吧。找个什么伴呢?想了想,还是找炙甘草吧,中医讲“甘酸化阴”,白芍是酸,炙甘草是甘,它们两个作伴肯定行。
这个方子可不是我发明的,早在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开出这个方子了,叫“芍药甘草汤”,治疗人伤阴血导致的脚挛急不伸。
芍药甘草汤一点都不苦口。而且方便配制,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在一般的中药店都能买到,取白芍20克,甘草10克,或用开水冲泡,或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
注意:我这里说的白芍一定要是生白芍,甘草也是一定要用生甘草,不要炙过的,因为炙过的药效就改变了。
白芍味酸,能够起到养阴柔肝,调和卫气的效果;甘草则性甘,既能止疼,又能补虚;一酸一甘正好符合了中医上“甘酸化阴以养肝”的说法,所以说肝血充足了,筋得到了滋润,自然也就不抽筋了。
毫不夸张地说,芍药甘草汤是酸甘化阴的典型方子,有养血柔筋,缓急解痉的效果。有一本书叫《朱氏集验方》,它把芍药甘草汤叫去杖汤,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腿疼时不得不用拐杖,用完这张方子以后腿不疼了,不用拐杖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汤”吧。
后来看《郝万山讲伤寒论》时,发现郝万山前辈也有用这个方子的经历,他讲起这个方子还兴致蛮高的,我至今还记得他讲的一个用这个方子的经历。
事情是这样的,郝万山是中国中医大的老师,有次去看学生踢球,看到有的学生踢着踢着腿就抽筋了。郝老师就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踢球的时候不会抽筋。同学们都很高兴,有一次要跟其他班级搞足球比赛,同学们就请教郝老师如何能不腿抽筋,郝老师就让同学们早上先喝芍药甘草汤。
同学们为了不抽筋,都喝了不少,结果呢?比赛还是输了。同学们都向郝老师反映,大家没有一个抽筋的,但是腿都没有劲,跑不动。这成了他们班级的一个笑话,看来喝多了也不行。
如果说桂枝汤为群方之魁,那么,芍药甘草汤则是小方之首。纵览古今中医典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各期刊杂志,其涉及临床各科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在小方之中,当属芍药甘草汤。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后来有人换成“熟读小方证治三百首,不会诊病临床也能诊”。虽然夸大些,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
一味中药,通泻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泻胃火,下泻肾火,疗效独特
中药之花有两种最香,一种是金银花,另外一种则是栀子花。明朝沈周在《栀子花诗》里描述:“雪*冰花凉气清”,是说它花开似雪,且吐清凉之气,卓尔不群。
提到栀子大家首先想起的是青春情怀。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栀子最早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它的果实可用作染料,故而有“栀*”一说;后因洁白馥郁被爱花之人慧眼所识,遂成观赏植物。《汉书》曾记“汉有栀茜园”及《晋书》所载“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等语,可见我国栀子的园林栽培、使用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了。
栀子花好,果实更是中医里的一味良药。
中药里的清火高手——栀子
《神农本草经》说: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功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
栀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头面五官各类火*上攻。纵观历代有关中药的记载,栀子是为数众多的清热药中唯一一味有着清泄三焦功效的药物。
*芩偏清上焦热,*连偏清中焦热,*柏偏清下焦热,栀子清三焦火。
自古以来,人们运用栀子的苦、寒药性来治疗三焦湿、热症候。栀子清泄三焦之说,便是人们在数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三焦”。三焦是一个中医概念,是“六腑”之一,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膈以上的部分,包括心肺两脏、头面部及上肢;
中焦指膈以下,肚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下焦指肚脐以下的部分,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下肢以及男女的生殖系统。三焦是人体之气上下运行的通路,也是人体的水液上下运输的通道。
三焦之火常表现为实火:
上焦(心、肺)有火表现为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溃疡、耳鸣、咳嗽等;
中焦(脾、胃、肝、胆)有火表现为口臭、消谷善饥或不思饮食、呃气上逆、脘腹胀满等;
下焦(肾、膀胱、大小肠)有火则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
栀子似心,归心、肺经,善于清胸膈中郁热,所以栀子豉汤治疗虚烦不得眠。同时,栀子色红*,善于清热利湿,退肝胆、脾胃中焦湿热郁蒸之*疸。
所以古方茵陈蒿汤用栀子,以其善于清利中焦湿热。再者,栀子善于降火,导热从小便泄去,它能从上往下把热火降入三焦水道,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让*赤的小便转为清白。所以古方八正散治疗各类膀胱炎、尿道炎,里头用到栀子。
栀子清泄三焦湿热之功效不仅与其苦、寒药性有关,更重要的是栀子本身“质轻扬”、“性屈曲”。
栀子“质轻扬”故而其升可散上焦之伏火;栀子“性屈曲”故而其降可泄下焦之邪火,居于中焦则可清泻中焦湿热。进一步说明了栀子是依赖其“可升可降”的药性特点来清泄上、中、下三焦之热邪的。
方氏(桂谷山抄)曰:盖栀之为性,可升可降,气味虽居苦寒,而气本轻清……专取此清空寒化之物,能解心肺之伏火,转炎歊为清肃者也,所以三焦浮游之火,六郁气结之火,皆可清也。
朱丹溪曰:栀子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凡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故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
卢不远先生曰:凡苦寒之物,能下能坚,惟栀子反使坚结者,解而上出,火空则发之义也,故并作涌泄之剂。
古医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