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鑫药业携手中科院
发力基因测序仪系统
紫鑫药业携手中科院发力基因测序仪系统产业化⊙
高文力
○
邱江
“我们拿9项专利投入到产业化合作中,支持基因测序仪系统产业化是坚定的,中科院执行的是国家使命、国家战略,为国家战略服务。基因测序仪被国外垄断,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测序仪已到时机。基因测序仪研发是基因所的一大突破,产业化是近期重点。”在日前召开的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委书记、常务副所长杨卫平如此回答上证报的提问。据杨卫平介绍,基因测序仪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涉及精密制造、自动化感应、软件、化学试剂等多层面。国外的测序仪三四年换一代,我们拿到的都是落后的。中科院基因所联合紫鑫药业推进基因测序仪系统产业化,一是看中企业的机制,二是看中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基因所之前与紫鑫药业在人参基因图谱、人参种质资源调查中有过合作,完成了对吉林人参品系、分布、环境、蕴藏量等调查取样,同时在长春建立了“北方药用物种基因组学转化研究中心生物信息样本库”。紫鑫药业董事长曹恩辉表示,与基因所的合作已有三四年时间,始于人参基因组学,日前签署的人类基因测序仪系统产业化项目使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公司将加快进程,早日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基因测序仪系统产业化。据了解,国内以中科院北京基因所为代表的国内基因组学与国际水平相比不存在明显差距,局部有自己的优势,如率先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领先全球,中医药的基因组学更是不可挑战。但是,基因测序仪市场基本被美国罗氏等三家公司垄断,国内目前有400台进口仪器,2013年预计有20亿人民币的市场。从技术上看,目前高通量的基因测序仪二代是主流,比第一代通量增长上千倍,一天可测DNA点滴400亿,而第一代只有60万,即第一代完成一个人基因组测序要半年时间,而第二代只要一个星期。据中科院基因所二代高通量设备测试实验,单个模块产生的有效读出序列数量约为30万条,平均序列读长≥650bp,数据总产量约为200Mbp,运行时间为20小时,数据精确性约为99.5%,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1年完成原理样机和性能验收,部分性能指标超越同类进口产品,后又完成了工程化和产品化开发。现已申请相关专利9项,授权4项,处于撰写或申请阶段36项,初步实现了保护性专利集群,具备产业化的条件。基因所一位参与者介绍,基因测序仪系统在学术界、技术界应用广泛,未来市场容量大,第二代应用在生命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未来最大市场是临床精准化医疗等;第三代虽已上市,但技术有局限性。一台美国测序仪系统卖79万美元,中科院基因所仪器有些指标超过它。未来靶向性测序是方向,美国30多种靶向性药物背后都跟一个基因组,实现精准医疗。国际资本非常看好基因测序仪市场,如美国测序仪企业以路米纳被收购者报出89亿美元的价格,一代测序仪公司ABI则打包卖出了130亿美元的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