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理论之一,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应该说是古人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的健康遗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记载经筋,经脉,经络等穴位疗法,是古代中国古人高智慧发明文化结晶,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舒筋活络,治病救人的目的。
说起为什么穴位可以治病,最早很可能是古人偶然的发现,一开始的时候,知道按身体的某些地方可以缓解疼痛,慢慢的学会了主动寻找刺激点来感知穴位的存在,当古人使用的工具得到改进后,也随之发现了更多的穴位。
随着古人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张由穴位组成的网络,我们也称之为经络。慢慢的穴位和经络就融为一体了。人们把相同病症且位置接近的穴位或位置较远但可以互相“感应”的穴位连成一个“经络”,经络相连。
可以说穴位是祖国中医的传承,是一种一种建立在独特哲学基础上的经验医学。用穴位来治病并不高深莫测,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自己身体的意思,用穴位来为自己诊病治病,养生保健。
学过中医的朋友都知道,总的来说,我们人体约有52个单穴,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个穴位。其中,有一些穴位,艾灸或者按揉后能够快速治疗某些疾病。被业界成为“神奇的保护穴”。这些穴位就好像我们随身携带的药囊,每一个保护穴就相当于一味中药,这种常见的非药物绿色保健法,越来越被现代人当作祛病健身的法宝。今天,掌门师兄就为大家整理了10个最常用的中医保护穴,以备不时之需。
一、背部有个降糖穴:胰俞穴
胰俞穴,在第八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是辅助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穴之一。
胰俞属经外奇穴,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验效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艾灸胰俞穴有调节胰腺功能的作用。因此用这个穴位来降低血糖效果很好。当然艾灸这个穴位是作为辅助治疗,同时还是要按时吃降糖药。
二、手上有个落枕穴:落枕穴
落枕穴位于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经验穴,因而命名为落枕穴。
在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发现自己一觉醒来就出现了落枕的情况。治疗落枕的办法也不少,艾灸落枕穴也是其中一种,而且又简单又安全,对于缓解落枕效果很好,大家不妨可以试一试。
三、手掌上有个止吐穴:合谷穴
合谷穴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有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效。为什么艾灸或者按揉合谷穴可以止吐呢?因为合谷穴属大肠经,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因此艾灸该穴位能安和肠胃,降逆止呕。
四、手指有个解酒穴:关冲穴
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事情,而且饭桌上肯定有酒,酒固然美味,可喝多了却会伤害我们的肝脏,关冲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三焦经是气和水运行的通道,有行气利水、醒神开窍的作用,所以可以解酒防醉。
五、手腕有个止咳穴:列缺穴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内郁热、肺气失宣、出现咳嗽为主的一种症候,主要有口乾、口苦、喉咙痛、痰涎黄稠等表现。少商穴是太阴肺经的井穴,是泻肺热的要穴,而列缺是肺经的络穴,主要的功效是止咳,无论外感或是内伤引起的咳嗽,只要刺激一下列缺就可以缓解症状了,所以中医认为少商及列缺二穴合用可以“清肺止咳”治疗肺热咳嗽。
六、肚子有个减肥穴:天枢穴
天枢穴天枢为大肠募穴,能通调肠腑,涩肠止泻,理气通便。天枢穴属于胃经,又联系大肠,最能通肠道、排宿便,是名副其实的减肥大穴。艾灸此穴可帮助通调肠道,排出宿便。
七、腿上有个祛痰穴:丰隆穴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艾灸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八、脚背有个降火穴:太冲穴
中医认为,肝脏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调畅气机”,水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当肝有病变,则气机不调,气滞水停。太冲是肝经的原穴,具有补益肝阴虚损、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的作用,能够缓解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带来的各种不适。
九、胸部有个护肝穴:期门穴
平时如果我们喝酒太多,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造成肝功能异常,这类人平时可以按按期门穴,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由于该穴与脏腑比较接近,所以常用来治疗各类脏腑疾病,可以说是保肝护肝的第一要穴。
十、脚踝有个消炎穴:商丘穴
商丘穴是脾经的经金穴。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穴名字的意思是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通过它的名字,我们都可以看出,它对于消散脾经之内的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商丘穴的位置正好是在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在实践中艾灸商丘穴对于多种炎症都有不错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