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点:一是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大1-1.5米,茎表面四棱形,有浅沟槽和细条纹,有倒向柔毛。二是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5公分,叶边有粗牙齿或稀疏圆齿,质地纸质,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两面有短柔毛和腺点,叶柄长1公分左右。三是轮伞花序有6花,在茎枝顶端排成总状花序,花朵二唇形,浅紫色或白色,雄蕊4个,花丝细长丝状,长超出花冠2-4公分,小坚果卵形,5-11月开花结果。
名称和分类地位
猫须草是一个别名,是广东、台湾、云南等地的叫法,因它的花丝细长像猫须而得名;它的正式中名叫肾茶,这个名称与它的地上部分可以治疗肾病有关系,这个名称出自《中国植物志》,学名为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exHW.Li,这个学名是我国植物学家在年的《植物分类学报》发表的;它的别名在一些地方还叫化石草,与它可以治疗尿路结石有关系;别名还有猫须公、牙努秒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唇形科肾茶属植物。
生长习性
喜高温多湿环境,怕寒,怕旱,忌积水,耐肥。年平均气温18-24℃的地区,生长正常,平均气温25-30℃的高温多雨月份生长迅速旺盛,月平均气温17℃以下时生长停止,气温低于4℃时,叶红、枯萎、死亡。宜选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砂壤或壤土,且具有适当荫蔽的环境栽培为好。
猫须草的功效与主治
猫须草又称肾茶,具有清热、利尿、排石的功效,对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胆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治疗作用。
猫须草为唇形科肾茶属植物肾茶的全草,味甘、微苦,药性凉。现代研究发现,猫须草含有三萜类、甾醇类、黄酮类、挥发油以及酒石酸、葡萄糖、葡萄糖醛酸、羟基乙酸等成分,具有促进肾脏排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增殖、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等作用。
使用时,需将猫须草煎汁,一般每日用量为30~60克。服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并遵医嘱用药。